(记者 弟辰晨 陈诗文):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模型、“河套人”牙模型、王氏水牛化石、师氏剑齿象头骨化石、手绘北疆植物科学画假如你是修建迷、标本收集者,又是文博爱好者,那么,这座坐落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内的博物院,可能会让你直呼:太瑰宝了!
深秋的北疆博物院里,阳光透过窗户,洒在一排排玻璃展柜上,映照出一片片陈旧的生命痕迹。在这儿,各类动物、植物、古生物、古人类、岩石矿藏标本以及前史风俗文物规整摆放。近来,“老街区里潮流新”网络主题宣扬活动记者团有幸造访了天津北疆博物院,亲自感触这儿所承载的厚重前史和丰厚文明。
“他的脚印遍及我国北部边境,这也是北疆博物院姓名的由来。”北疆博物院宣讲部工作人员芦萱指向一幅年代久远的手绘地图。这幅地图上,鳞次栉比地记录着桑志华历年来的科考途径和所到之处。
桑志华原名保罗埃米尔黎桑,1914年,他从法国来到天津,来华后取名桑志华。从1914年到1938年,桑志华以天津为大本营,在我国北方地区投身科学考察工作25年,行程5万多公里。其间他与团队收集了很多地质、古生物、动物、植物、人类学等范畴藏品,并创立北疆博物院。
因极为丰厚而共同的收藏和丰盛的学术作用,北疆博物院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跻身世界上“第一流的博物馆”,成为中法文明交流互鉴的标志性项目。
在北疆博物院,你还会被一枚“牙齿”招引。1922年,桑志华在今日内蒙古自治区萨拉乌苏河邻近,意外发现了一枚小小的门齿化石,经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判定,承认归于人类。这枚化石被命名为“鄂尔多斯牙齿”,后被我国史前考古学和古生物学家裴文中称为“河套人牙”。这是在我国境内初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。这枚“牙齿”化石的发现,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古的空白。
桑志华说:“我自己收集的东西,我要留在这儿,不带走。”北疆博物院见证着这段中法之间的友谊故事。
“这些动物就像活的相同,身上的每一根毛都那么明晰。”正在北疆博物院造访的记者团成员交流着自己的感触。
尽管北疆博物院已历经百年,但在这儿观赏,能感触到的只要前史的厚重而无年月的沧桑,一切藏品风貌仍旧。工作人员运用多种现代文物维护技能,让年月定格,让文物永生。
“咱们运用了特别技能办法对一切古生物标本做加固维护。一起考虑到标本的安全和展陈作用,咱们运用了现代技能办法,加装了恒温恒湿设备。”北疆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道。为了给文物发明更“洁净”、更“安稳”的环境,北疆博物院建立了环境智能监控体系,实时监测环境的湿度和温度;一起加装文物保存环境调控设备,改造展柜,装备文物囊匣等设备,对藏品进行预防性维护。
桑志华在行程录中这样写道:“但凡来天津的专家学者也都要来本院观赏,以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许多有威望的知名人士,都曾莅临过本院。”
100多年前北疆博物院就现已服务于群众,而今日,咱们走进北疆博物院,看见的仍是100多年前人们看到的“北疆”。(图片来自:北疆博物院)